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期刊导读

农民增收、畜牧发展、生态保护 他的研究以一“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农民增收、畜牧发展、生态保护 他的研究以一“敌”三 \r\t\t\t\t\t\t\t\t\t \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 人物档案 路战远,1

原标题:农民增收、畜牧发展、生态保护 他的研究以一“敌”三


\r\t\t\t\t\t\t\t\t\t
\r\t\t\t\t\t\t\t\t\t\t\"\"\r\t\t\t\t\t\t\t\t\t\"\"\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

人物档案

路战远,1964年7月出生于内蒙古宁城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并兼任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专家、农业部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专家、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北方农业学报》主编、河北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土壤耕作与作物栽培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农牧交错区农田生态保育和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

路战远在呼伦贝尔小麦试验田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张景阳

????“我的工作虽是复杂的研究,但总结起来倒也简单,就是如何让农牧民增收,让土地更肥沃,让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中等身材、头发略显花白,一张被骄阳炙烤后黝黑的面庞,是很多人对路战远最深刻的印象。这张被烈日“烤”出来的脸,透露了主人常年在田间奔走的经历。

????多年以来,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的农业科研人员,路战远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工作,并成为当地这一科研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2019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路战远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该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如何在为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同时延缓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为提高农牧生产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我的梦想。”路战远说。

????他的地气,接到了国之根本

????2018年春,刚刚上任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秉荣参加完全国两会后没有返回自治区首府,而是马不停蹄赶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农村牧区进行调研。路战远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调研,而调研组去的地方,正是紧邻首都的农牧交错地区。

????李秉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路战远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方面的决策工作很需要他的经验和技术。那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路战远,五十多岁的他已经有不少白发,消瘦的身形、朴实的穿着,让他在人群里毫不显眼。但是想找到他并不难,在牧区的草场上,农区的大田里,总蹲在田间和草丛里的那个人,一定是他。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路战远的学习和工作没有离开过农牧业和生态。内蒙古农业学校、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路战远待过许多单位,也让他从一个大学毕业生逐步成长为多个单位的领导。然而熟悉路战远的人都说,不管在哪个单位,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放下,那就是他的科研工作。

????路战远说:“我的工作虽是复杂的研究,但总结起来倒也简单,就是如何让农牧民增收,让土地更肥沃,让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少年之志,成年之事。上世纪60年代,路战远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贫困的生活和贫瘠的土地成为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也深深影响了路战远确立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决心。从学业到工作,路战远与土地始终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由于很多时候都在田间地头和野外工作,大家都说我的工作接地气,而这个地气接到了农牧业和生态上,是国之根本,是民生大计,我很欣慰。”路战远说。

????他的研究,做到了农民心里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肉粮生产基地,这两个“重要”,似乎决定了研究农牧交错地区保护性耕作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路战远,在其职业生涯中是闲不下来的。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bnydxxbzz.cn/zonghexinwen/2020/1008/335.html



上一篇:英语师范专业大学生创业方向研究
下一篇:【讨论】有哪些农业类或者林业类的期刊是中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